《薛恒》杂志周围的一批学者公开反对新文化运动。薛恒学派简介薛恒学派以在南京创办的《薛恒》杂志命名,是在以薛恒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界形成的文学复古与反新文化运动的流派,作为百年名校东南大学文科的学术窗口,《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继承了20世纪初国立东南大学《薛恒》杂志的优良传统,倡导求真严谨的学术氛围,注重传统学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注重新兴学科、特色学科和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研究。
1、汤用彤生平简介,国学大家汤用彤唐永通字号:紫溪玉生卒时间:1893年6月21日(农历)1964年5月2日时间:现代籍贯: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简评:哲学史家、佛学史家生平简介:少年成亭唐荀永同,字西语,祖籍湖北黄梅,其父唐林,字玉三,光绪十六年(1890)。光绪二十三年,也就是戊戌变法前一年的1897年,他在甘肃威远任职,颇有政绩。次年卸任,先后在兰州、北京设教授。
解放后,张成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是渭源县最后一位晚清学者。唐用彤于1893年8月4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出生于甘肃威远。他随父亲上学,受到父亲任教学校的启发,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渭源人不仅是唐大将安格尔的好友,也是他的同窗好友。据唐回忆,童游接受过宫廷训练,很早就读过B部。先父余三公,教人,虽苦口婆心地站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的末端,启发愚昧,但也常常说出以前说过的话来警示他们。
2、展现文学革命发展的代表作品都有哪些?当“五四”文学革命摧毁了封建旧文学,新文学取代了旧文学的时候,有些人还在试图作垂死的挣扎。1921年,梅光第、胡仙素、吴宓在南京创办《薛恒》杂志,1922年1月出版。他们以“繁荣国粹”为宗旨,发表梅光第《论新文化倡导者》等反对新文学的文章。1925年,时任北京政府教育局长的张(1881~1973)将他当年创办的《甲寅周刊》重新发行。
他主持的教育部也明确宣布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恢复读经。薛恒和嘉荫歌颂过去,把五四后的文化战线描绘成黑暗的状态,竭力吹捧旧的伦理道德和文学,抨击新文化运动的“数经忘祖”,甚至为封建理学和科举唱赞歌。他们除了重复林纾的古文是白话文的基础的理论外,还在白话文已经取代了文言文的情况下,提出了文言文和白话文“共存”的观点。但和林舒不一样,他们还是一群西装革履的复古派。
3、中国现代文学史散文怎么考1、“丝绸风格”:“丝绸”派以1924年创刊的《丝绸》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丝绸”派的核心作家。“语丝体”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充满戏谑和讽刺,说话随心所欲,毫无顾忌。2.郭沫若和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特点。郭沫若的散文集有《塔》、《橄榄》、《地平线下》。发表于1925年的《随笔六记》是郭沫若散文的代表作。3.瞿秋白的《新俄罗斯游记》和“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萌芽,以及文学研究会的冰心、朱自清在散文方面的突出成就。
4.周作人散文的内容、特色和艺术成就。1918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人民文学》,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倡导同样具有进步意义的“平民文学”理念。周作人的主要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散文集有《他的花园》、《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谈虎》、《永日集》、《观聚》等。
4、如何看待从时间上看,所谓的“薛恒学派”是由于薛恒的存在而形成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上、学术史上令人震惊的波动。《薛恒》杂志的实际存在时间是从1922年1月到1933年7月。“薛恒学派”成员的活动并不局限于这个特定的时间。准确地说,“薛恒学派”的存在是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反应。换句话说,“薛恒派”反对新文化新文学,反对、遏制、平衡激进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是保守的。
1915年会员在美国开始活动,与新文学运动的讨论和发生是同步的。1915-1917年,从酝酿和讨论文学变革开始,与胡适尖锐对立的是梅光第。1917-1921年间,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在中国蓬勃发展,并得到报刊、中小学教育等大众传媒的成功推动。作为反对派形成前的基本力量,薛恒学派是在美国哈佛大学集结和酝酿的。
5、东南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东南大学学报为核心期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目前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中文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前30名、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
作为百年名校东南大学文科的学术窗口,《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继承了20世纪初国立东南大学《薛恒》杂志的优良传统,倡导求真严谨的学术氛围,注重传统学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注重新兴学科、特色学科和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研究。主要栏目有艺术研究、科技伦理与哲学、经济决策与企业管理、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与法制、文学与中国文化、高等教育。
6、郭秉文四个平衡_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大学教学思想探微摘要:郭秉文的“四个平衡”的观点,既是他的办学理念,也是他的大学教学思想。“通才与专才的平衡”可以让“通才不变得游手好闲,专才不变得心胸狭窄”;“科学与人文的平衡”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科技同等重要;“师资与设备平衡”指的是所谓的“大学”,既是“大师”,也是“建筑”;“国际国内平衡”就是要把一所大学打造成国内外的学术中心,就必须博采百家之长,广泛寻求世界知识,让学生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吸收人类无限的知识和智慧。
关键词:郭秉文;平衡;大学教学“四个平衡”的思想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博士(1879-1967)提出的。郭秉文把自己一生的办学经验总结为一个字“平”:“平是学习和管理事物的最好座右铭。”在大学办学上,他认为要努力做到四个“平衡”,即通才与专才的平衡、科学与人文的平衡、师资与设施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
7、五四时期,围绕着《学衡》杂志的一批学者公开反新文化运动,这批学者被称...(1)要点:抨击新文化运动一味鼓吹欧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2)理解:梅光迪提倡保存其传统文化的精神;他并不排斥西方文化,而是主张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他认为东西方文化中的“真善美”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假设他提倡复古,是复古派。(3)“薛恒学派”:对待西方文化和固有传统的审慎(或谨慎)。严谨)。新文化活动家:更极端。
8、学衡派的介绍薛恒派,以南京创办的《薛恒》杂志命名,是以薛恒为中心的复古派,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流派。该派代表人物为当时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第一大学)教授梅光第、吴宓、胡显素,该派认为“国粹必盛,新知必融”,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模仿西方人,只得到糟粕”;攻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是诡辩家、模仿者、名人、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