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谈印刷术,说的都不是毕升,而是古登堡,原因是在古登堡印刷机之前,西方的书籍印刷成本很高,特别是圣经的印刷成本很高。所以,看圣经是奢侈的事情,也就是说实际上是权贵基层的事情,简单的说,这是教权的来源之一,不是说普通老百姓不信教,而是他们必须经过神父的宣讲,他们自己买不起圣经,也看不懂圣经,不仅圣经昂贵,而且都是用拉丁文印刷的,所以看得懂圣经本身就是一件成本高昂的事情。

在西方普通人需要认字的价值就出现了。这是文艺复兴的很大的一个基础。而在中国古代,不管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是以文言文为主的。其实我们大概可以类比为文言文是比较类似拉丁文的,就是上层人士的可以沟通的语言。而普通人是不会文言文的,只会说白话。而到了新文化运动,开始推广白话文以后,其实才形成了一个全民都可以学文字的这么一种趋势。

①雾版:在塑料凹印中,滚筒的非印刷面经常粘有朦朦胧胧的一层树脂(树脂中夹带颜料),转印到承印物上呈片状污脏,或呈现线状污脏,这便是脏版。产生脏版现象除了跟刮墨刀的软硬度、刮墨刀压力、刮墨刀接触角度、版滚筒的质量有关外,还与油墨的黏度有关。印刷黏度太大时,树脂、颜料等物质流动性差,不能均匀分散,堆积在一起,造成刮墨刀和版滚筒在高速运转下损伤,产生线状污脏。

一般来说,油墨印刷黏度越小,脏版问题越不容易发生。②套色不准:主要是凹版滚筒直径有偏差;由于装版不正,造成图文变形;轴搭牙间距不均,空隙偏大或偏小,或有顶牙现象而造成套印不准;薄膜开收卷轴张力控制不均衡或凹印薄膜厚度不均、荷叶边;印版滚筒与压印滚筒两端压力不均匀或多色套印时各印版之间压力不一致。③尺寸偏差:收缩余量不足或过多。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由于圣经本身的所有作者均为古代人,所以在这一层面上并不存在版权问题,情形如同诸葛亮所撰「出师表」一样,任何人无论引用、评论、印刷、公开朗读等等,都不会牵涉版权的问题。然而,由于圣经原著的文本并非使用中文(或英文),目前所有的中文版本均属翻译本,而翻译出来的内文其版权属于翻译者,因此便出现了著作权的问题了。

所以,基本上《和合本》圣经的译文的版权在法律上已经不存在,不过基于礼貌以及对其一众翻译者所作贡献的尊重,一般在书本或文章中引用时,均会注明其出处。这是出于作为基督徒应有的处事态度,而不是版权法。再多谈一些有关圣经原著的问题。目前绝大部份人所认同为最可靠的新约内文为「NestleAland27thed.」,所用语文为「KoineGreek」,一般称为通用期希腊文,与现代希腊文有显著分别。
3、有关印刷的问题?古代印刷术由我国发明,而且逐步有所改进,并传播到亚欧许多国家,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而近代印刷技术却又是从西方输入的。这不能不是一件遗憾的事,在近代印刷技术上,德国人谷登堡(J.Gutenberg)是作出了贡献的。15世纪30~40年代,谷登堡从事活字印刷的研究,并使用压印机原理制成木质印刷机械代替手工印刷,1450年前后用所制活字字模浇铸铅合金活字,为铅活字印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456年用铅活字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圣经》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