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大观邮票测评:588的册子,像一本古书用麻生编制的,册子的印刷好像是宣纸效果。里面内容包含了1到5套小板,小型张,大版,而且惊喜再最后一页有个双联的小型张,第5套的小型张有荧光效果,而且是8位编码,而我没有荧光效果的是9位编码。总体效果还行,值得收藏,送了个金陵十二钗的小本册,哎不如不送,那质量太烂。
1、毕A是如何用泥活字字印印刷成书的?在制造泥活字的过程中,毕A非常善于开动脑筋。他考虑到书中常常一页之中有好些重复的字,为了方便印书,每个字他一般都刻制几个泥活字。特别是古书中的“之”、“乎”、“者”、“也”之类的字,用得非常频繁,毕A就把这些字分别制作成20多个泥活字,这样用起来就非常方便了。有了一套活字印,还不能马上印刷书,要印书,还首先得把活字制成版。
每次印刷前,他都先拿出一块铁板摆好,在上面均匀地撒上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等具有粘性的物质,在铁板上面再放一个铁框,然后照着要印的书稿,拣出需要的泥活字,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排在铁框里面。排满整整一框,就成一版。把排好的版拿到火上加热,铁框里面的松脂、蜡等物质遇热熔化,这时用一块平整的木板把子印按平,当铁框内的物质冷却凝固后,框里的泥活字都牢牢地粘成一片,而且版面十分平整,最后上墨印刷,就可以得到印刷效果十分好的书籍了。
2、为什么中国古代书籍的封面很多都用蓝色?线装出现的并不是很早,用所谓的“胶”(按照粘贴药剂理解吧)其实更早一点,当然不是现代那种。现代的胶和过于酸化的纸张,导致现代书籍的寿命和古籍寿命完全没法比。在线装出现以前,用到粘贴剂的大概有这么几种:卷轴装:310世纪的主要装帧形式。基于纸本说,纸本从现存的藏经看,有的是将印好行格的纸一张张接起来,就是粘;旋风装:按照黄永年先生《版本学》里的理解,和经折装非常接近的样子。
粘接需要用浆糊;粘叶装:佛典的一种装帧形式,将书叶对折,书根涂上浆糊,一叠一叠粘起来;蝴蝶装:和现在的线装反着折,书脑处需要粘贴;总体来说,传统古籍用的胶都是便于清除的,换言之,都是可以拆开重装的。蝴蝶装时代的书,到了线装时代就多被修缮重装,这也是蝴蝶原装保存极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