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印刷术,它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有着重大作用。雕版印刷的工艺技术如下:把文字反写在木板上,雕刻成阳文反字的模板,字面向上放置,刷墨、贴纸,摘下来成为带字的书页,那么,雕版印刷术是何时发明的呢?学术界存在各种说法,至今仍为一谜,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汉代说,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山阳高平县人张俭由于得罪了宦官侯览,亡命出走,朝廷刊章讨捕。

于是清人郑机首倡印版始于汉代之说。可是有学者认为,刊章应该是用印章刊在封泥、帛或纸上的意思,刊章技术并非雕版印刷。(2)隋朝说。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载,开皇十三年(593)十二月八日,隋文帝下令崇佛,诏书中有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语,明人陆深首先提出此为印书之始。印刷术的发明,必须先具备纸张、笔、墨等物质条件,具备刻印的工艺技术,掌握反文印刷原理。

书法印章大致分为两类:名章和闲章。再细分是三类:名章、斋号章、闲章。实际上,离斋号、别号印章也属于名章。名章,印文刻作者姓名、姓氏(如:王氏,长安王氏)、别号(关外山人,草堂居士…)。闲章,新名言警句,座右铭,甚至诗句(如上善若水,宁静致远,山高水长,见贤思齐)。

印章在古代叫玺。是我国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有艺术门类。古代典籍中关于印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货贿用玺节。”这个“玺节”是后世所称的印章。起源:古玺起源于劳动工具印模。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十”字契刻原始文字陶模,是我国玺印滥觞期的代表作。最早的印刷术得到了印模的启示而形成。古人云:“古有印模拓印,用以传道先人之法;

1、通常一副作品必不可少的是姓名章。也就是有作者的姓氏、名字、或号、雅号之类的章,这种章都是落款的最尾处盖,表示这幅作品的出处。通常只盖一个,“某某之印”“某某”,或只是名,没有姓,或笔名,总之往往只盖一个。也有姓是一个章,名字是一个章的,不过很少。2、有些水准的作品就要用到闲章,也就是不是为了标识作者身份,而以布局装饰为作用的章。
刚开始学,只要姓名章就够了,等学到一定程度再学习怎么盖闲章即可。3、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