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不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没有什么稀罕的,只要会使用印章,就不难联想出雕版或者活字印刷。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毕昇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毕昇发明的是“泥活字印刷术”,因为不够实用所以在北宋时期没有得到推广。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印刷史上一个重大的飞跃,为之后中国文化经济的影响具有巨大的作用。使纸质印刷品得到了最大的发展。与1000多年前宋代的活字印刷没有本质区别。雕版印刷术衰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雕版印刷术效率较低,并且用雕版印刷术印刷书籍成本较高,而且还造成了浪费纸张的作用。在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一直占领着印刷市场的主导地位。
先是把木板刨平,然后在木板涂一层浆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北宋发明家毕升。最初,毕升先用木头做字模,木材遇油墨会膨胀,字迹模糊不清。毕升又改用胶泥做字模,印出来的字迹非常清晰,于是。有些书籍一流行就是几百上千年,制版当然比活字印刷更为方便。如论语、大学、中庸等书籍都是固定的版式,需要印刷时直接把雕版拿出来就行。
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北宋时期毕升方面了活字印刷术后就获得了大范围的推广,当时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有所记载。北宋时期毕升方面了活字印刷术后就获得了大范围的推广。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第一、元明清之时,大量的佛经、小说、话本被刊印成册。这类书籍的特点就是插图多,被称为绣像本。插图自然无法用活字来刊印。
真正大量流行,开始普及应该是到了清朝,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宋元明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流行,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成本高昂,理由主要是,汉字的数量很大,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的需要,最少也得有几万个活字,这样大的数量,制作成本很高,花费时间很长。我的答案是这样得这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毕升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他在1051年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