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才子金溪书——中国印刷博物馆浒湾书铺街分馆中国是世界印刷的发源地,金溪浒湾就是一座因雕版印刷业闻名遐迩,香飘逸华夏的古镇。浒湾书铺街,曾是江西最大的印书中心,这里所展示的一块块斑驳的雕版,一本本发黄的古籍,一件件雕印工具都是金溪人民勤劳、智慧的见证,是宝贵的文化遗业,吉光片羽,古香可挹。
1、雕版印刷是如何发展的?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1]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神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机械厂发现雕版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刻印于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则是拿着白诗印本去换茶换酒。可见到九世纪初,印刷术的应用已由佛教咒语而扩大到人民喜欢阅读的诗歌方面去了。
2、雕版印刷技艺的历史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晚于公元7世纪初(隋代)。其发明和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书籍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加速了信息知识的传播,推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雕刻技艺、简帛制度、笔墨纸张的应用,以及浩瀚的典籍,都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明代学者胡应麟说:“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
两宋时,雕版印刷达到鼎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都从事过印书,汉族民间印书作坊遍及南北各地,形成了杭州、建阳、汴京、眉山、江西等印书基地。印书数量大,品种繁多,除佛经外,经、史、子、集等成为印书的主流,注重校勘,刻印精良,代表了宋版书的特点。由于民间作坊印书的兴起,书籍作为商品在社会流通,因而版权保护也提上日程,与两宋同时期的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发达的印刷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