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一一唐代发明雕版印刷以后,广泛应用于书籍印刷。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仍然感到不便,北宋仁宗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成单个的字,印刷时排版,版印完以后,拆版再印,字印可以重复使用,和雕版印刷相比,极为神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速度,是印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元代时,又发明了木活字和锡活字。

用土豆切成小方块,并用小刀刻出字(反得,倒过来的),刷墨,用纸放在字的那一面上面,一印,就好了。胡萝卜,白薯都行,用朱砂在纸上写下字,然后用白薯网上盖,照着叼。用橡皮,和刻刀,照着木活字的方法就行。现在的年轻人动手能力太差了!像这样的活儿,我上小学二年级就能做。材料:胶泥、刻字刀、木板条。制作方法:1、活字制作:A、把胶泥搞成长方体的印章样式,大小根据你所需要的字号定,所有的“胶泥印章”的长宽高都要大小一样。

C、将制作的很多的胶泥印章晾干。D、在木柴或木炭火中把晾干的胶泥印章进行烧制,(微波炉也应该可以,但本人未尝试)。好多“活字”就做好了。2、活字框的制作:A、用木板条制作一个框架,木板条的厚度要比“活字”的高度少3~5毫米。木板框的长与宽应是“胶泥印章”尺寸的整倍数,再加长几毫米以便与安装“活字”。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

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3、活字印刷怎么做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每一个字都用一块小模板,就和现在的章一样。不过每个章上只有一个字,当需要印东西时,就把一块一块的小模板按所说内容排列好。然后印刷就好了,比如印“我是中国人”模板就应该是“人”“国”“中”“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