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即将文字或图案刻在木板上,再印刷在纸上,然而,直到唐朝,才出现了可重复使用的活字印刷技术,唐代佛教僧人法相和尚发明了木活字印刷,将汉字刻在木块上,再用这些木块拼凑成版面,用墨印刷。印刷完成后拆卸木块保存下来以便再次使用。
宋代时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印刷家发明了铜活字印刷技术,用铜制造活字比木质的更加耐用,印刷出来的字迹也更加清晰。同时还发明了移动活字技术,即将铜活字放在一个可以移动的金属架上以便于排版。这种技术的使用使得印刷速度更快,排版更加方便。印刷书的发明和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科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书籍的生产和传播更加方便和快速,也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传承。
1、木活字印刷术为什么要保护中国活字印刷被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活字印刷术的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这项技术所需要的精深训练、产生收入之低、当代计算机打印技术的普及,以及对印制宗谱的兴趣日益减少,都使得掌握这门技术的工匠人数迅速减少。目前,掌握了全套技术的五十岁以上的师傅仅有十一名。若再不受到保护,这项传统行业技艺不久将会消失。
2、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一种使用活字版进行印刷的技术,也被称为可移动印刷术。它的发明和应用可以追溯到中国宋朝时期,由宋代毕升发明并应用于印刷木刻书。活字印刷术与木板印刷术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效率,可以很容易地改变版面,以适应不同的排版要求。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印刷出版的工艺是刻写或描绘图片或文字在印版上,费时且效率低,而活字印刷的发明革命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质量。
3、木活字印刷术的明代的木活字印刷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清代初期的活字印本有顺治年间的《义门郑氏道山集》;康熙年间晋江施琅《靖海记》一卷;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武水陈唐重订本宋陈师道《后山居士诗集》六卷、正集目录一卷、后山先生逸诗五卷、逸诗目录一卷等。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36年)开始,武英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木活字印刷。
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印刷了《四库全书》及其它经典著作,几乎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历代的重要著作,其印刷图书的数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印刷。由于乾隆皇帝为木活字版取了聚珍版的雅名,因此,这次印刷的书籍统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见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