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切牛皮纸印刷与拷贝纸印刷。为什么有些产品需要支付版费,有些则不需要?为什么版费的收取标准会有所不同?一些免费的印刷品通常采用BS版来印刷,PS版卷筒印刷的连接口只有78公分,如果印刷的尺寸小于78公分,就可以使用PS版,如果尺寸大于78公分,就需要使用凹版印刷,凹版印刷需要制作一个滚筒板,因此没有连接口。凹版印刷的尺寸大小会根据产品的圆周和材料的白版尺寸来计算。
1、古代印刷术是怎么印刷的?隋唐五代印刷隋唐五代历三百七十九年(公元581960),是雕版印刷的早期阶段。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来看,唐代的雕版印刷品主要是一些读物、日常和宗教用品,如佛经、佛像、历书、语言文字工具书以及票据等。除了纯文字的读物外,还有图文并茂的插图本。这些印刷品在当时的社会有很大需求量。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代十国(10世纪)印刷,出现了新的突破。
因为印刷的范围从此大大拓宽,更进一步被用于刊印圣贤之书。雕版印刷的普及,更为两宋的印刷黄金时代奠下了基础。宋元印刷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技术更趋成熟,北宋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元朝时王祯完善活字印刷,制造了转轮贮字盘,加快了捡字速度。除了有单色印刷外,更有复色印刷,在印刷品装订与装帧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宋朝印刷品内容扩及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所有领域,举凡文史、哲学、地理、诗文、小说、戏剧、星象及音乐之类的刊本,应有尽有。
2、纸和印刷术我们的祖先在有文字以前,是用结绳记事的。到了3000年前的商朝.有了最早的书籍实物──甲骨刻成的文献。甲,就是乌龟的腹甲、背甲;骨,就是牛的肩胛骨。用象形文字刻在甲骨上面,记载当时战争、打猎、求雨等。除了甲骨文的书,还有刻或铸在青铜器上的书──金文,刻在石鼓上的书──石鼓文。我国正式的书是用竹片和木板做的,也出现在商代,就是把树木和竹劈成薄片,叫木简和竹简,在这上面写字。
这样的书很笨重。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文书重约120斤,西汉时有人写了一篇文章给汉武帝,共用竹简3000根,要由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进宫廷去。春秋末年,人们把字写在绸上面,叫帛书,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绸,相传纸是在东汉时候,由个名叫蔡伦的宦官发明的。从那时到现在已有近2000年了,蔡伦是在宫廷用具制造所供职时发明了纸。